周建渝教授主讲“《聊斋志异》的救赎主题”

Body

11月21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开卷文珠讲座第十讲,讲座主题为“《聊斋志异》的救赎主题”。本次讲座由周建渝教授主讲,贾智副教授主持。

Image removed.

 

讲座伊始,周建渝教授讲述了中国传统救赎形象与西方的宗教救赎的差异,中国传统的救赎往往是通过人物与人物的互动来建构,是世俗意义上的救赎,意味着向特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回归,这一种叙事方式在《聊斋志异》以及传统文学中很常见。

Image removed.

 

在演讲过程中,周教授主要举了《聂小倩》和《青凤》的例子来诠释中国的传统救赎叙事。作为《聊斋志异》的名篇,《聂小倩》开端以宁采臣拒绝美色和黄金诱惑的举动凸显出他的“廉隅自重”,体现了宁采臣道德上的特点。而聂小倩则是人、鬼特征的结合,一方面她以财色害人,另一方面具有女子美丽年轻的表象。这种人、鬼交织的形象建构正是《聊斋志异》的叙述特点,显示出当时人们对鬼的想象。

Image removed.

 

随后,周教授诠释了《聂小倩》中的双向救赎。聂小倩本身是一个以财色害人的堕落罪孽形象,而事实却是被其它恶鬼威胁,暗示了她具有道德和耻辱感,具备被拯救的可能性。宁采臣作为正派儒生,具有对聂小倩实施拯救的潜在能力。而聂小倩同时也具备自我拯救的特征,她服侍宁家的生活起居并在晚上念佛经,被接纳后与宁采臣结婚并生下两子,从而拯救了宁家不能延续后代的危机,这样的设置既完成聂小倩的救赎过程,又与宁采臣对聂小倩的救赎相互呼应,回报了宁采臣对她的拯救。

另外,《青凤》的叙述强化了救赎的主题,与《聂小倩》一样是互相救赎的过程,体现出《聊斋志异》里惯用人、鬼、狐狸形象交织的叙事方式。

总而言之,《聂小倩》《青凤》呈现的中国式救赎有以下三点特征:

一、具世俗性质的救赎,拯救者是人类自身而不是神;

二、是人鬼间的相互拯救,蕴含人鬼相通的观念;

三、是具道德寓意的拯救,而非宗教意义的拯救。

Image removed.

 

 

除此之外,周教授给同学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叙事中,狐妖鬼怪形象设置的寓意。鬼、狐狸、妓、女人这种常见的组合方式隐含叙述人及其身后作者对女色的态度,体现出当时社会在男女情欲关系上的道德观或主流意识,以及男权中心的性别观念,而女性作为“他者”,往往被边缘化,是一个需要救赎的对象。

Image removed.

Image removed.

Image removed.

Image removed.

 

最后,周建渝教授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交流与互动,同学们收获良多,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本次“开卷文珠”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。

 

 

 

文案:周幸紫

摄影:陈思羽

美工:李颖璇

 

初审:王颜玉
审核:朱崇科 陈彪
审定发布:郑哲

中国语言文学系(珠海)